大家好,我是新媒体中心英文客户端的何洁琼。
一个月前的今天,我正在甘肃的八步沙采访治沙的故事。首个全国生态日,我们很想看看普通的中国人为环境保护做出了哪些努力。42年,六老汉,三代人,将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能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我之前采访过很多生态相关的故事,但这一次却格外不容易。
当我把脚踩进沙漠的时候,我才知道,站都站不稳,走一步得退三步,在沙漠里头种树,困难,成倍增加。张润元老人是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里唯一一位在世的,今年已经80多岁了,他告诉我,他们六个有过约定,每家都必须有一位“接锹人”,不能断。其中的一位老汉石满临终前交代孩子们,要把自己葬在林场边上,他要看着大家继续治沙。
当我在沙漠的烈日下迎着风沙啃起馒头,我才知道,治沙对当地的居民意味着什么。去到八步沙林场,我见到了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他是林场的现任场长。谈起治沙,他一开始是不信的,觉得“人哪里可以胜天?温饱问题都没解决,还治什么沙。”但1993年的“五五沙尘暴”改变了他的想法,活生生的23条生命就这样被一场黑沙暴夺走,其中还有刚放学的孩子。“我们连自己的孩子都保不住,这地方还怎么生存?就算豁出性命,也要把沙治住!”为了后代,郭万刚放弃了供销社的“铁饭碗”,拿起了治沙的铁锹。
这个视频在海外平台上线后,有网友留言:“中国是唯一创造奇迹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为应对全球变暖作出那么多的努力!”
传播是一门说服的艺术,好故事往往胜过一堆大道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这些并不普通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些可贵的品质、人类共通的情感,这些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总能引起共鸣。
前不久,我参与录制了一期在非洲落地的英文节目,分享我在贵州化屋村看到的脱贫故事。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悬崖村,在通路以后,凭借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苗族文化,将旅游业和土特产发展得有声有色,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当地人兰姐带我去爬了“手扒岩”,那是当年村子里唯一的出村途径。由于路况艰险,哪怕是最熟悉路况的人,爬到山顶也得一个多小时。看我爬得这么吃力,兰姐说,她当年除了身上要背着重物,怀里还得抱着孩子呢。但现在,兰姐住进了新村,开起了民宿,做起了农家乐,止不住的笑容里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这其实只是万千脱贫故事中很普通的一个,但看完外拍片段,演播厅里的非洲主持人却非常惊喜,他说非洲也有很多这样的村子,他特别希望非洲可以借鉴经验,不仅仅是交通的改善,还要让村民们都能有事儿做。
这期节目播出后,在肯尼亚创下了该节目的历史最高收视率。有非洲观众表示“中国农村的变化令人震惊!”确实,现在的非洲就很像之前某个发展阶段的中国,我们的故事有很多引起共鸣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不管西方如何评价我们,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奇迹”就是真实的存在,他们关注中国经验,也期待中国机遇。而他们的期待,不就是我们讲述中国故事的动力吗?
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国际上想了解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中国人想要讲故事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面对这样的“双向奔赴”,我们英文客户端聚焦于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向世界讲述真实而鲜活的中国故事。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
“95后”的藏族姑娘杨卓玛扎根大凉山,从零开始学会了彝族的语言,带领群众啃下了脱贫路上的“硬骨头”;云南姑娘佘宅宅,放弃了纽约大学的研究生项目,在海南的日月湾,过起了“浪人”的生活,只是因为爱上了这里的海浪;“90后”女孩董梅华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化名“滇西小哥”,当起了视频博主,在海内外平台上拥有三千多万粉丝。他们勇敢追梦、热爱生活的故事,让世界看到新时代中国年轻人的样子。
有海外网友评论:“在此之前,我不知道中国的年轻人信仰什么,原来他们在生活里如此的充满热情与理想!”
当下的国际传播环境纷繁复杂,有着意识形态的冲突、国家利益的竞争、制度环境的差异、文化背景的隔阂,还有成见偏见的干扰。但是,真实的故事最能跨越隔阂、沟通情感、打动人心。
“要讲好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社-何洁琼-2021年全国两会拍摄Vlog
人民日报社-何洁琼-在非洲落地的英文节目中分享中国脱贫故事
人民日报社-何洁琼-在甘肃八步沙采访治沙故事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