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秋末初冬,一个喜讯在江源大地悄然传播开来,青海日报高级记者胡永科荣获第17届长江韬奋奖。
长江韬奋奖是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胡永科是青海日报社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我怀着满满的敬意采访了这位前辈师长、记者楷模。在向他表达衷心祝贺的同时,想听听他对获奖一事的想法。
“获奖当然值得高兴,因为它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肯定和鼓励。但对一名记者来说,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和追求的事业永远是第一性的,被肯定被鼓励毕竟是第二性的。”他谦虚地说,“我感谢我所在的青海日报社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爱护和培养,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有幸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脚下的这片苍茫大地,为人与自然这个重大主题持续行走和书写,为永远的绿水青山立传,这是这个伟大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唯有时刻铭记,不敢丝毫懈怠。”
收获从不辜负艰辛的播种
很多读者都注意到了,最近十多年来,胡永科以“古岳”“野鹰”为笔名,主要以生态关注为母题的著作以井喷状态出现。像《谁为人类忏悔》《巴颜喀拉的众生》《坐在菩提树下听雨》《冻土笔记》《草与沙》《生灵密码》《源启中国》等读者耳熟能详的著作,令人目不暇接。
这是他三十多年来辛苦采撷、厚积薄发的必然成果。这些作品彼此呼应,形成了宏大的三江源生态叙事系列。在这些作品中,随着作者的讲述,读者看到的是缓缓展开的三江源壮阔绚烂的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我在采访中想了解,书写江河源这样重大的题材,是什么时候有了完整规划的?
胡永科回答说,作为一名记者,他早在三十几年前就开始关注高原的生态问题,并最大限度地运用了记者这个职业为自己带来的便利。他在记者部工作时,曾经主持过专栏《家园守望者》,后来又主办了专页《绿色地平线》,通过党报的舆论引导功能,把个人的关注进一步扩大为社会的关注。从愿望到规划,是几十年中间逐渐成熟的。
在生态保护、生态文明等概念还远没有成为社会共识的三十年前,胡永科对三江源地区的忧患意识以及为保护生态而呐喊、而奔走、而讲述的自觉,让人看到,一个有历史眼光、有担当意识和职业精神的记者,是怎样在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前瞻性地发出令人警醒、令人感奋的声音。
只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胡永科说,他生长于青海东部一个普通的藏族农家。从小小年纪执鞭放牧开始,他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一种骨子里的热爱。当他成为一名省报记者,有机会接触到广袤的青海西南部,看到大自然令人震撼的壮美神奇,更看到人与自然的深层次关系,看到三江源的生态面临的严重危机时,一种忧思的种子开始在心里发芽,也更加坚定了他持续关注三江源生态的信念。
从那时起,三江源地区大到山川河流的变迁,小到野生动物、草木花卉的生存状态,都成为他观察和思考的对象。除了用心记、用镜头拍,还用笔记。只要出去,笔记本从不离身。每到一处,随时把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惑记到本子上。多少年过去,他的文字记满了一本又一本,成为他日后写作时重要的原始素材。
如果说,胡永科早期的纪实作品对于三江源生态危机的描写,主要是以讲述为主的话,随着他视野的不断拓展和思维层次的深化,他后来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独特的思考。他从三江源的生态格局、生物多样性、自然法则、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出发,全方位地去思考这块高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进一步想到,居住在这个星球的人们,到底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自然观、生存观、发展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思考为他的著作注入了丰富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启示人们摆正自己在天地之间的位置,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善待大自然。
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跋涉
胡永科说,在有着“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做一名记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跋涉。在环境、交通等条件极为艰苦的江河源头,每次实地采访,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极大考验。骑马、睡帐篷、受冻、挨饿、高反……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还得冒生命危险。有的人把偶尔去一次三江源,做短时间的考察看成是壮举,而他已经记不清去了多少次。每次去都在一个月以上。他说如果做个保守的估计,他在三江源行走采访的时间应该有五年以上。
三十多年来,胡永科怀着对大自然的一片敬畏之心,以记者的身份行走、采访;以作家的身份书写、深入;更以“在场”的身份参与和融入。因此,他不仅熟悉三江源的人和事,更是与这片水土上的一草一木有着亲人般深厚的感情。三江源地区山川河流之美,动植物品类之繁,都在他的叙事文本中跃然而出,或惊心动魄,或深情款款。
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漫长,采访的生涯多么艰辛,他的初心永不改变。在问到他怎样自我评价时,他说他特别认可王文泸先生在《倾听世纪的忏悔》一文中对他的描述:
“一次次怀着朝圣般的虔诚,走向高原腹地那些著名河流的源头,走向正在令人不安地消失的冰川,走向万山之宗的褶皱,走向原始森林深处,苦苦地探索、比较、追问和记录,他常常走得脚掌起泡、嘴唇铁青,却是永不退缩。一辈子锲而不舍地去关注某一个重大主题,用永不妥协的态度去思考,去叩问,去辩解,去诉求,去奔走,把它当作神圣的责任。这样的追求,将记者的职业意义延伸到更远。”
读不尽写不尽生命三江源
在胡永科眼里,三江源是一部读不尽、写不尽的大书,每一次走进它的腹地,对胡永科来说都是一次有特殊意义的深造。三十多年来,他边做田野调查,边思考问题,边读书学习。他已不是一个普通的记录者,更是一个勤奋的思考者。他一直保持着刻苦阅读的习惯,保持着足够大的阅读量,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史、地质学、气象学、植物分类学、畜牧学等知识,而这些书本知识和感性认识相互验证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灼见的过程。尽管这样,他仍然觉得,自己对这片土地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自己以及后来者们去探索。
胡永科说,对一个记者来说,用自己的笔为生态文明的伟大进程助力,这是天职;能为大地母亲代言,为永远的青山绿水立传,更是无上的荣光。(记者 王宥力)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