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进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在那一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我们制作的“近距离看两会”系列短视频获得了很多青年网友的点赞和互动,可观的传播量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在个性化表达上的创新潜力和更多可能性。于是“进进工作室”应运而生,主要成员包括我和微博主编蒋新军,以及资深视频编导刘宇航。为了释放更多内容活力,在领导的支持和平台的邀请下,我们工作室还开设了工作矩阵号“进进有点忙”。
其实很多同行应该深有体会,一个工作室的建立不单单是对你工作能力上的肯定,更多的是报社和受众对你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引领行业创新和深度发展的一种期待。那么如何让正能量收获大流量,让主流价值真正破圈呢?
用小角度讲大道理 让正能量收获大流量
基于工作室前期的积累,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我们工作室的方向之一。面对这样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宝库,我们发现以“小角度讲述大故事”是一条有效的路径。
比如2023年工作室制作的《中轴线上的中国故事》系列视频中,我们突破了传统影视化作品的宏大叙事结构,转而发掘那些被大家忽略的文化细节,比如其中一期是聚焦钟鼓楼的时间故事。当时我们视频中配的画外音文案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比如文案中说“能控制早晨的人,方能控制人生。而我们度过一天的方式,就是我们度过一生的方式。‘珍惜时间’是钟鼓楼教我们的第一课,‘不忘记过去’是钟鼓楼给我们的第二课,‘放慢脚步’是钟鼓楼教我们的第三课。”等等,通过对钟鼓楼这一文化地标的解读,赋予“时间”以哲学思考,增强了受众的文化体验。还有后面几期的到景山看古树,到前门追京剧明星,都从独特的视角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用妙故事化硬题目 拉近受众的情感距离
比如2024年推出的《大观大运河》系列视频,我们从大运河的起点通州起航,一路南下,深入挖掘与记录大运河沿线厚重的历史和人文风貌。在视频中,我们通过文物修复、沉船揭秘、运河小故事、民俗活动等既有趣又新颖的内容为出发点,探讨年轻网友感兴趣的话题,以轻松有趣、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为观众讲述这条连接南北、贯穿今古的文化纽带上的新故事。
在面对文化类选题的内容生产过程中,我也会经常跟同事们探讨,是否需要将流量作为内容制作的第一大考量。我始终觉得还是应该保持我们特有的思想性、学理性,回归传统,在真诚表达上更进一步。我们也会在文化选题的垂类中不断努力,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我的分享结束了,也希望能有幸跟各位继续深入探讨、交流,共同推动我们行业的发展。
来源:中国记协网 发布时间:2025年3月12日